血糖指数解读
- 正常值:
-
(1)空腹:
①邻甲苯胺法(O-TB): 3.89~6.11mmol/L
②葡萄糖氧化酶法(GOD):3.89~6.11mmol/L
③分光光度法(AAS): 3.88~5.8 mmol/L
④自动生化仪: 3.89~6.11mmol/L
(2)进食后2h:;6.7mmol/L (;120mg/dl)
高于正常值: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真性糖尿病。
②糖类皮质激素增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巨人症等。
③肾上腺素过多:嗜铬细胞瘤。
④肝摄取减少:肝硬化、重症肝炎、血色病。
⑤颅内压升高:脑外伤、脑瘤、脑出血、重症化脓性脑膜炎等。
⑥维生素B1缺乏:Wernicke脑病(脑性出血性脑灰质炎)。
⑦胰腺癌、急慢性胰腺炎、胰岛α细胞瘤等。
⑧应激状态:烧伤、休克、感情创伤、麻醉等。
⑨药物与化学毒物中毒:咖啡因、茶碱、ACTH、一氧化化碳和重金属中毒等。
导致该异常结果可能疾病为: 糖尿病 慢性胰腺炎 甲亢 心肌梗塞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
低于正常值:
①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β细胞瘤、胰外肿瘤(肾上腺癌、胃癌、纤维肉瘤)、倾倒综合征、早期糖尿病、功能性血糖过低症、滋养性血糖过低症、胰高血糖素缺乏症等。
②对抗胰岛素的内分泌不足: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艾迪生病、胰岛α细胞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呆小症、黏液性水肿)。
③肝脏葡萄糖供应不足: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后期、重症肝炎、重症脂肪肝、糖原贮积病(Von Gier Ke病)、半乳糖血症、长期营养不良等。
④其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后综合征、荔枝病、亮氨酸过敏、食物摄入不足、运动、饥饿、药物(服用胰岛素或降糖药过量)。
导致该异常结果可能疾病为: 甲减 继发性肾上腺功能不足 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
血糖检查作用
血液葡萄糖试验可了解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血糖测定是诊断糖尿病的最主要检查项目之一。升高见于糖尿病、慢性胰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梗死、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脑外伤、脑溢血。降低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过多或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不全、肾上腺功能不全、脑垂体恶病质、急性进行性肝脏疾病等。
血糖检查过程
家庭血糖仪的使用步骤: 1装针 2清洁手指,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切不可用含碘的酒精 3插入试条,将试条电极一段插入血糖仪插口,插入后血糖仪会提示采血 4采血:温暖并按摩手指以增加血液循环。将手臂短暂下垂,让血液流至指尖。3、用拇指顶紧要采血的指间关节,再用采血笔在指尖一侧刺破皮肤。5加样,从血糖试纸的侧面吸入,或滴在血糖试纸上。(提示:如今市场上卖的血糖试纸分为虹吸式和滴血式。虹吸式的特点为所需的血液样本较少,使用的酶为葡萄糖氧化酶,对葡萄糖具有专一性,精确度较高。滴血式所需的血液样本较多,精确度比虹吸式要高,通常为医院或家庭经济较好的群体在使用) 注意:刺皮后勿加力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血样,造成检测结果偏差。 6显示结果,血糖仪会在5至20秒内显示出当前的血糖值。
血糖注意事项
血糖监测时间:
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 8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次。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自我监测血糖2-4次。
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监测血糖2-4次。
餐前血糖检测,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
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的血糖。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检测血糖。
剧烈运动前宜监测血糖。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推荐文章
-
王延风:肿瘤患者血糖升高怎么办
现如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已成为城市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其中约有17%的肿瘤患者伴有糖尿病和血糖异常升高,两者并存、相互作用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此,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王延风医生表示,要控制血糖情况,需坚持综合管理的科学理念。
-
血糖控制不好应及时用胰岛素
不少糖尿病患者对于使用胰岛素往往存在一定的顾虑,无论是担心疼痛,还是担心副作用,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往往更加倾向于口服药物。
-
新版中国血糖监测指南发布 血糖监测应“个性化”
:血糖监测已成为现代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生调整治疗策略的重要依据。今年的CDS年会发布了最新版《中国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指南》,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院长陈莉明为大家解读了该指南的重要亮点及内容。
-
贾伟平:动态血糖监测严控血糖波动危害
动态血糖监测临床上一般监测24—72小时内的动态血糖变化。动态血糖监测能够科学全面地对血糖状况进行监测,找出隐匿性极强的高危患者。此外, 据监测结果还能分析部分代谢性疾病患者在早期发生的血糖波动状况,有助于一些早期敏感性研究。
-
周佩如:测血糖也有讲究
测血糖对于发现糖尿病及监控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很重要,基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糖尿病人测血糖的次数仍然达不到要求。对于糖尿病病人,一般多长时间测一次血糖?最少要测多少次?怎么测?我们专门请教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专科副主任护师周佩如主任。
-
糖尿病血糖管理 家庭应当好“主心骨”
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目众多,而糖尿病专家人数有限,因此家庭化的管理在患者的治疗和血糖管理中尤为重要,一方面家人的关爱和鼓励使患者在治疗上更加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家人对患者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进行支持和配合,有利于患者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