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明代谢病科主任医师
查看名医介绍收起名医介绍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
名医介绍:主任医师 ,擅长: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治疗,陈莉明,女,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常委,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曾留学日本。中华糖尿病学会青年委员,天津糖尿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治疗。

  CDS委员会向来高度重视糖尿病相关指南、共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自2014年起,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多个指南和共识。在今年的CDS年会上,糖尿病学学分会又发布了一个跟糖友密切相关的2015版《中国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指南》。翁建平主委、贾伟平候任主委、朱大龙副主委和血糖监测学组组长陈莉明教授共同出席了发布会,并见证和启动了新版指南的发布。

  

 

  发布会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院长陈莉明为大家解读了该指南的重要亮点及内容,她指出:“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5类血糖监测方法各有特点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利用血糖仪进行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连续监测3天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GA)、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1,5-脱水葡萄糖醇(1,5-AG)的监测等。

  新版指南对现有的这5类血糖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陈莉明介绍,在众多方法中,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及在医院内进行的床边快速血糖检测,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应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反应近期血糖控制水平,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旧版血糖监测指南需深化更新

  虽然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较多,但我国临床医护人员对血糖监测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亦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部分临床医生也缺乏 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因此,陈莉明教授认为,有必要及时更新《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建议的血糖监测方案,进一步对医护人员进行教育,从而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据悉,新版指南经过CDS常委会的两次修订,在一年之内完成,现已刊登于10月的《中华糖尿病杂志》。

  血糖监测方案应“个性化”

  血糖监测是不是一概而论呢?陈莉明的答案是否定的。正确的血糖监测方案需依据患者类型来确定,不同患者群的血糖监测方案有一定区别。

  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者: 据需要有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对血糖的影响,进而调整饮食和运动。

  使用口服降糖药者:每周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天,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使用基础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血糖;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和餐前血糖。

  特殊人群:指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应遵循以上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实性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总的来说,血糖监测已成为现代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调整治疗策略的依据,也在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改变生活方式及降低低血糖和晚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被学术界喻为自胰岛素出现后糖尿病领域的主要成就之一。

健康专栏 >>

5456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