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达氏反应是用已知伤寒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或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免疫凝集实验。 伤寒、副伤寒患者发病12天后血清中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并逐渐上升,至第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机体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后会产生相应抗体,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的抗体。一般当H≥1:160,O≥1:80,副伤寒凝集价≥1:80时,才有诊断意义。病程中应每周复查一次,如病人H与O的凝集价均高于参考值或较原凝集价升高4倍以上,则患伤寒的可能性很大。若H凝集价高而O低于正常值,则可能是以往预防接种疫苗的结果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脏器断层显像:用于观察脏器的内部情况,主要是深层放射性分布。ECT通过三维断层扫描,根据脏器血液供给和细胞代谢性改变,作出早期评估。
肺灌注显像剂为99mTc标记的大聚合人血清蛋白颗粒(99mTc-MAA)或99mTc标记的微球,其直径约10~30μm,一次用量 0.5~1.5mg,约合 10~30万颗粒。当试剂注入静脉后,随血液进入右心,在右心内与血液充分混匀,然后经肺动脉随血流灌注入肺内血管床,较大的颗粒可暂时栓塞肺毛细血管前血管,较小者栓塞肺毛细血管。(99mTc-MAA)栓塞肺内各部位血管床的量与该局部的血流灌注量成正比,因此用扫描机或γ照相机所摄得的(99mTc-MAA)栓塞于肺内的放射性分布影像,即为肺内血流灌注的影像,放射性较高处示该局部血流灌注较好,较低处示该处血流灌注较差。如某部位放射性缺如,则示该处无血流灌注,说明灌注该处的血管原来已有阻塞或闭塞。正常人肺内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由于血流量和(99mTc-MAA)受重力影响,坐位注射时肺尖放射性稍低,仰卧位注射时,背侧肺内放射性稍高。一次显像,被阻塞的血管数只占肺毛细血管前血管和毛细血管总数的万分之几和百万分之几,故不致引起明显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肺功能变化。
细菌学检验是对血液或者组织中的细菌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如: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