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我国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8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达7.5%。此外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内容物如胎脂、角化上皮细胞、胎粪、毳毛等进入母血循环,形成栓子堵塞肺血管,导致产妇休克、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起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病因多为子宫收缩过强或呈强直性,宫内压力高,在胎膜破裂或破裂后不久,羊水由裂伤的子宫颈内膜静脉进入母血循环所致。分娩过程突然出现原因不明呼吸困难、紫绀、休克、子宫大出血等,应疑为该症。治疗包括抗过敏、供氧、缓解肺高压、补充血容量、抗休克、纠正DIC等。若胎儿未娩出,应立即结束分娩。羊水栓塞起病急,病势凶险,多于发病后短时间死亡,避免诱发因素,及时诊断,尽早组织抢救、治疗,是抢救存活的关键。
本病征指先天性甲状腺发育缺如引起的克汀病,故又称为KDS综合征,常合并肌肉假性肥大。1892年瑞士医师Kocher首先指出无甲状腺肿克汀病患儿伴以肌肉肥大这一少见情况。1935年Debré及Sémélaigne对本病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直肠粘膜的弥漫性炎症,其临床特点为原因不明的、时好时坏血性腹泻。难以设想如此一个破坏性疾病却无一个可确定的病因或一个特异的内科治疗方法。虽然切除全部病变的结、直肠可完全治愈此病;但付出的代价将是有可能从此终身腹部回肠造口。
神经鞘瘤(neurilemmoma)是发生于神经轴突鞘细胞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脑神经及周围神经根部、四肢及头颈部。鞘膜细胞又名雪旺细胞(Schwann’s cell),神经鞘瘤曾名雪旺细胞瘤(Schwannoma)。眶内含有丰富的神经组织,包括来自供应眼外肌的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眼神经感觉分支,和为数不多的上颌神经分支,所以神经鞘瘤也多见。多数眼眶末梢神经肿瘤来源于感觉神经,患者常有疼痛的感觉,但肿瘤切除后眼外肌的运动和其他非感觉方面的神经功能正常。视神经属于中枢神经,不含有鞘膜细胞,视神经纤维内不发生神经鞘瘤,但视神经周围的脑膜,含有眼神经和交感神经成分,可以发生神经肿瘤,但甚为少见。眶内神经鞘瘤多发生在感觉神经干及其小分支。 神经鞘瘤约占眼眶肿瘤的3%,眼眶神经鞘瘤多为单独发生,少数合并神经纤维瘤病。肿瘤多发生于眼眶上方和外侧。
播散性复发性漏斗部毛囊炎(disseminated and recurrent infundibulofolliculitis)可见于非洲与美国的黑人,Hitch和Lunt于1968年首次描述了在一名黑人男子躯干发生的播散性毛囊丘疹,病因尚不明,无感染或药物方面的原因。
急喉风是喉风的一种,是指发病迅速,病情危重,喉部红肿剧痛,呼吸困难,痰涎壅盛,语言难出,汤水难下为主要症状的喉部急性病证,又名“紧喉风”。该病的发生,多由咽喉痈及各种咽喉病发展而来,一般多并发于小儿急喉瘖、喉白喉,此乃肺胃素有痰热,复感风热或疫疠之邪,内外合邪,风火相煽,引动痰热上壅,痰涎火毒结聚于喉,阻塞气道而发。此外,尚有因喉外伤、喉菌或异物阻塞于喉而发病的。喉风病位在咽喉,与肺胃关系密切。根据该病的病机特点,宜辨证分型施治,若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应迅速解除呼吸困难症状。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 简称特发性室速,特发性室速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通常分成特发性左室室速和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两种。其中特发性左室室速(ILVT)约占特发性室速的20%,多见于15-40岁的患者,男性多见,约占60%-80%。临床表现轻,预后良好的室性心动过速,因心动过速起源点多位于希氏束分叉下左束支后分支或前分支和右束支高位,亦称为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的10%左右。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病原因未明,许多研究认为其发生机制与折返或延迟后除极的触发激动有关。与缺血性心脏病后的室性心动过速相比,特发性室速的QRS形状具有以下特征:QRS时限增宽的程度较小,额面心电轴偏移程度较小,无qR或QR型的QRS形态。